(作者:吴毅峰)在商业社会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那种“鸡犬之声相闻”的温暖,更多的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冷漠。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华人在辞旧迎新时总是感叹,年味越来越淡。
年味到底是什么呢?在农耕社会,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人们自给自足;所以,家族和家庭之间的血缘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就显得相当重要。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人的精神生活也会相对原始;因此,传统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也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一些带有封建色彩的烙印了。
其实,这种所谓的“封建烙印”恰恰正是年味的正宗核心之所在。过年的时候,人们之所以要放鞭炮、贴春联、烧香磕头,无非就是要“驱鬼”(“年”就是鬼)。“年”本是一种恶兽的名字,但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必须和谐相处,避重就轻。现在的人很多已经不明白不太理会“年”是什么了;所以,人们习惯说“过新年”。年味的味道其实是“辞旧岁,迎新年”。
笔者每年都会看到中国春运的盛况。中国的春运是世界上一种独特的现象,包含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种味道。笔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有过年的经历,感觉的确不一样。在中国过年,政治色彩比较浓厚,文化是以“春节联欢晚会”为主轴的官方活动。早年,出于安全防火的考量,中国的绝大部分城市禁止燃放鞭炮,引起了一些民众的不满;现在,许多人住在商品房里,门框无法对称,贴起春联来也很别扭。
文化是会受到政治力影响的。在华人的世界里,许多的传统因为政治的特色差异而出现了很多的裂变。早年的中国大陆,宗教信仰被当成“牛鬼蛇神”一扫而空,全国都时兴过“革命化的春节”;后来人们才明白这才是愚昧。改革开放之后,有权就是草头王;于是,各种贪污和腐败的“温情”活动此起彼伏,搞得民怨沸腾。早年威权的台湾,情况和中国大陆大同小异;不同的是,台湾社会的文明礼貌程度相对高些。
在新加坡过年平淡中有温情,因为这里的文化更加的多元,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更加的深远。早些年,笔者一家在新加坡过年就有很多的感触。一开始,我们由于人生地不熟,总觉得不方便。记得有一年的一顿年夜饭就把我们全家累得够呛――跑了几家餐馆;吃了中餐再吃西餐;花了很多钱却消磨了过年的乐趣。当时,我们以为这里的港式“鲍鱼年夜饭”一定好,一吃才发现是罐头鲍鱼;扔下筷子之后,我们跑去吃西餐,可是,那股羊排的膻味让我们全家再一次放下了刀叉。为了安慰妻儿,笔者无奈地硬拗说:“世界上顶级的羊排就是这个味!”
好在一切都过去了,我们全家已经完全融入了新加坡。每逢过年的时候,看到狮城的国民们平静地欢度佳节,笔者的内心就充满了感激之情。来到狮城这么多年,我们虽然也受过一些委屈;但是,得到的肯定比失去的要多,快乐一定比郁闷多。笔者至今经常会想起当年对我们十分友善的房东,还有在笔者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的长官和朋友。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碰到一些自己过不去的坎,总会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互助其实是美德。
过年的时节其实也是感恩的时节。我们肯定无法把对于别人曾经给予的帮助折合成现金进行回赠;但是,我们可以把爱心传出,去帮助其他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在过年的时候,和谐是一种美;感恩是一种年味。曾经帮助过他人的人,在过年的时候请接受对方来自内心的感恩。(项城市人民政府公众网编辑:邝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