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的是“飞天” 聚焦的是中国
来源: 新华社 时间: 2012-06-17 09:06:22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新华社


       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新华社发 
       随着神舟九号飞船直飞太空,全球各大媒体的目光纷纷追逐中国航天员的太空之旅。这次,它们给予了有别于以往的“礼遇”,报道热度和频度超过了此前的国际空间站对接及俄载人飞船发射。许多媒体都使用了“历史性”这一字眼。它们关注着航天员的“飞天”,更关注着中国,这个全球载人航天中的后来者。  
      创造中国航天历史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这是历史性的发射,如果一切顺利,神舟九号将与中国的空间实验室对接,使其成为美国和俄罗斯后第三个完成载人太空对接的国家。
      韩国联合通讯社:中国奏响了揭开真正宇宙空间站时代大幕的序曲。载人飞船神舟九号16日成功发射,飞向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中国完全掌握载人交会对接技术已进入最后读秒。
      英国《泰晤士报》:中国人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也将征服一片天。
      德国《时代在线》网站:中国神舟九号飞船此次创下两个“首次”,即首次派女性进太空和首次完成与天宫一号的载人手动交会对接试验。
      日本共同社:此次太空飞行将持续13天,是中国有人太空飞行的最长纪录。
      彰显中国航天雄心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中国对自己的航天项目有强烈抱负,希望建造空间站,并完成载人登月。中国发射航天器运送该国首个女航天员进入太空,此举也创造了历史。
      美联社:中国发射了迄今最雄心勃勃的航天器,它装载着中国的首名女航天员及其两名同事,将尝试与在轨的中国空间实验室对接并工作一周多。对中国而言,载人航天项目反映了中国快速的经济、技术进展以及进入世界先进国家之列的雄心。
      韩国联合通讯社:从中国2003年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升空开始,可以领略到中国的载人航天项目发展速度之快。
      美国太空网:中国周六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启动了一项富有雄心的测试任务――首次尝试进行在轨载人对接以及首次有女性升空。这项任务被认为是中国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的关键一步。
      遥想中国航天未来
      韩国YTN电视台: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九号,载人对接近在眼前。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第三个拥有人工对接技术的国家。此前中国已于去年11月成功实现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自动对接。如果神舟九号完成任务平安返回,预计中国神舟十号的发射,将使中国进一步接近建设空间站的梦想。
      英国《金融时报》:中国计划在2020年设立永久空间站,随着国际空间站的退役,届时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唯一一个在太空的永久空间站。
      日本共同社:中国将掌握对接技术作为预定在2020年前后建设的本国空间站的前提条件,因此此次有人对接试验意义重大。中国希望通过此次试验,进一步加速太空开发。(据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
      航天员首日太空生活:一切正常
      据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记者田兆运 李宣良 王玉山)从16日晚入轨,到17日傍晚完成三次变轨,景海鹏、刘旺、刘洋3名航天员在太空顺利度过了第一个24小时,太空生活平安顺利,身体状况良好。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后,进入距地球表面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30公里的椭圆形轨道。17日1时3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指令,启动神舟九号飞船轨控发动机,对飞船成功实施第一次远距离导引变轨。随后,又分别成功进行了两次变轨。随后,又分别成功进行了两次变轨。
      按照预定测控计划方案,后续还将根据飞船运行情况实施数次变轨控制,导引神舟九号飞船到达距离天宫一号后下方约52公里处,为交会对接做好准备。
      神舟九号飞船入轨后,航天员景海鹏顺利开启飞船返回舱舱门,3名航天员分别进入轨道舱,将舱内航天服更换为蓝色工作服。按照飞行计划安排,3人进行了轮流值班和工作,并在轨道舱就餐和休息。
      截至17日18时,神舟九号飞船已在预定轨道绕地球飞行16圈。
      神九航天员将进行哪些实验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王玉山 田兆运 朱霄雄)在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景海鹏、刘旺、刘洋3位航天员除了要完成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外,还将承担15项航天医学相关空间实验。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总设计师李莹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航天员承担的空间实验中最主要的有5项。
      ――航天飞行对前庭眼动、心血管及脑高级功能影响研究。神舟九号任务飞行前、中、后同步检测动脉脉搏波、静脉脉搏、脑电和眼动。这是我国在微重力环境下首次进行的系统(人体)生理学研究实验。这项试验将促进对失重生理效应机理的系统认识,其研究结果将为后续载人航天任务失重生理效应防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失重生理效应防护的细胞学机制研究。成骨细胞功能下降是空间骨丢失的重要原因,而成骨细胞功能受到包括细胞因子在内的各种因素调控。实验的目的在于探讨失重条件下整合素与细胞因子对成骨细胞的调节作用。这次研究将解决细胞培养回路中多种试剂时序加注难题,聚焦成骨细胞对成骨因子的响应性变化,为针对关键细胞信号分子开发相关的靶标药物以及制定预防措施奠定基础。
      ――空间骨丢失防护技术研究。在神九任务目标飞行器组合体飞行阶段,航天员将采用对人体无损、高效、耗能低,重量轻,体积小、使用方便的力刺激仪进行力刺激防护,增加骨间隙液流增强骨细胞活性,从而达到对抗空间骨丢失的效果。李莹辉表示,在交会对接任务中开展空间骨丢失防护技术研究,不仅可积累我国航天员中期空间飞行的骨代谢数据,而且可验证基于力刺激原理的骨丢失对抗仪的空间适用性,为中长期空间飞行导致的骨丢失防护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在轨有害气体采集与分析。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有害气体采集设备,实时采集在轨飞行中舱内的微量挥发性气体,返回地面进行分析,用于分析目标飞行器舱内的空气质量,可以对目标飞行器内的微量有害气体进行评估,了解飞行器内污染水平。 
      ――航天员在轨质量测量。神九任务中,3名航天员将使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自主研制的质量测量仪对人体质量进行测量,其基本原理是基于牛顿第二定律的线性加速度方法,结合光学、力学、电子、工效、机械和材料学等先进的技术应用,精度可达到被测物体质量的±1%。质量测量仪的成功运用,填补了我国在轨质量测量技术的空白。
      李莹辉介绍,除了上述5项实验之外,神九任务还将首次开展在轨微生物检测、失重条件下扑热息痛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航天员睡眠清醒生物周期节律监测等10项航天医学空间实验。(摘编:胡晓光)

责任编辑:(项城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