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麦生长已进入中后期,是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为了做好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工作,现对小麦主要病虫发生情况、症状鉴别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发生情况
1、麦蚜 目前部分麦田蚜虫较重,百株蚜虫量达千头以上,已达到防治标准。
2、黄矮病 由于冬季及早春蚜虫基数大,导致相当一部分麦田黄矮病发生较重。
3、梭条斑花叶病毒病 近年来由于引种不当,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传入我市。目前大部乡镇均有发生,发生较重的有高寺的娄堤、永丰的鞠营、后栾等,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4、纹枯病 由于冬季浇水时天气过冷,部分麦田遭受了严重冻害,致使纹枯病发生较重。
二、症状鉴别
1、纹枯病:发病初期在小麦基部叶鞘产生中间灰白,边缘褐色的梭状病斑,病斑扩大连接形成云纹病斑,严重时病斑向内扩展侵入茎杆,可导致倒伏和白穗。
2、全蚀病:苗期症状不明显,病株比健株稍矮,基部叶片发黄,种子根和地下茎呈灰褐色。灌浆至成熟期症状明显,严重时田间出现发病中心。病株矮、黄、稀疏、易于拔起,潮湿时茎基部和根变褐色,形成腐性黑脚。剥开病株基部叶鞘可见独特的“黑膏药”状物,发生严重时植株枯死,形成枯孕穗或枯白穗。
3、梭条斑花叶病毒病:一般冬前不表现症状,到小麦返青期症状逐渐明显,首先从心叶上产生褪色条斑,少数心叶扭曲畸形,出现长短宽窄不一、不规则的深绿或浅绿相间的条状斑块或条状斑纹,形似梭状,褪绿条纹逐渐增加并扩散,使叶片僵直黄,植株矮缩,株型松散,根系发育不良,新根少、褐根多,重病株提前枯死,不能抽穗,有的虽能抽穗,但穗颈短,结实性差,灌浆速度慢,千粒重较低。
4、黄矮病:症状是植株矮化,根系发育不良,新叶从叶尖开始发黄,出现叶脉限制的黄绿相间条纹,沿叶茎部扩展蔓延,黄化部分约占全叶的1/3--1/2。病叶质地光滑,后期逐渐黄枯而下部叶片仍为绿色,病株能抽穗,但籽粒秕瘦,穗期感病的植株旗叶发黄呈鲜黄色,植株矮化不明显。该病由蚜虫传播。
防治措施
1、蚜虫 当苗蚜单行一市尺有虫200头,穗蚜百株500头,瓢蚜比小于1:150时,要及时喷药防治。防治药剂每亩可用10%的天网乳油80―120毫升+抗呀吡虫啉20克,或用2.5%的氯氟氰菊酯乳油40―80毫升+10%的吡虫啉20克,兑水25―30公斤喷雾,既能有效防止蚜虫,有可防止再次传播黄矮病。如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施药还可防止吸浆虫的危害。
2、纹枯病、全蚀病 每亩用33%的粉绣纹枯120可湿性粉剂80克,或20%的粉绣宁乳油50―60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60克,兑水25―30公斤喷雾,既可防治纹枯病、全蚀病又可控制后期锈病、白粉病的发生。
3、梭条斑花叶病毒病、黄矮病 每亩用80%活源百消丹乳油20毫升+乾坤植物营养素50克+尿素100克,或用黄腐酸盐80克+乾坤植物营养素50克+尿素100克兑水25―30公斤喷雾,间隔5―7天喷一次,连喷2―3次即可控制危害。
4、综合防止 当多种病虫害发生时,可采用以上相应药物和剂量进行混合喷雾。对于缺肥麦田,每亩可加入“小男孩”追肥专家50克,尿素100克,进行根外追肥。当小麦抽穗扬花期有阴雨天气时,可加入70%甲基托布津50克,或50%的多菌灵100克,雨前或雨后及时喷雾,预防赤霉病的发生。(供稿: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编辑:张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