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呼吁:秸秆“治烧”,我们仍需努力
来源: 周口晚报 时间: 2010-10-09 17:17:48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图片由朱海龙提供

      昨天是国庆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围绕引起市民广泛关注的长假期间秸秆焚烧问题,本报记者兵分多路前往周口市区周边乡村以及相关部门进行深入采访,查寻“十一”期间秸秆滥烧无禁的原因,摸底秸秆焚烧给市民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并希望和责任单位、部门一起,按照节前市政府下发的《关于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的通告》要求,扼住田间地头仍在升腾的烈火浓烟,还周口秋日蓝天。以下是记者发回的报道。   
      城区空气质量严重下降

      (晚报记者 孙建珍) 记者昨日从市环境监测站获悉,由于城区周边地区村民焚烧秸秆等原因,10月份以来,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严重下降,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明显增高,尤其夜间空气污染程度加重,目前已经出现6个污染天气。
      10月1日开始,周口市区突然被浓浓的烟雾包围,能见度变得非常低,同时空气中还弥漫着浓浓的烟味,人民普遍感到刺眼呛鼻,特别是到了晚上浓烟更加严重。家住七一东路的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他在家里,即使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屋内仍烟雾弥漫,熏得他和家人直流眼泪。
      来自市环境监测站的数据显示,10月1日、2日,污染指数分别为115、125,污染等级为Ⅲ1,空气质量状况为轻微污染。10月5日、6日、8日的污染指数分别为145、122、144,污染等级为Ⅲ1,空气质量状况为轻微污染。但10月7日的污染指数为178,污染等级为Ⅲ2,空气质量状况为轻度污染。
      市环境监测站负责人介绍,目前正值秋高气爽季节,空气质量本应是一年中较好的时间段。但是由于城区周边村民大量焚烧秸秆等原因,这几天我市空气质量非常糟糕,污染物主要是可吸入颗粒物。近年来,我市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空气质量排名在全省都是靠前的,希望广大市民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成绩,杜绝秸秆焚烧,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能见度降低 高速公路频发事故
      (晚报记者 郭坤 实习生 张冰) “十一”期间,周边乡村村民焚烧秸秆造成的烟雾给我市的高速公路车辆正常行驶造成很大困扰。昨日,记者从市高速交警支队获悉,由于烟雾造成高速公路能见度低,7天里直接导致7起事故的发生,其中5起追尾,2起碰撞护栏。所幸,并无较大人员伤亡。
      市高速交警支队有关负责人介绍,秸秆焚烧产生的烟雾对宁洛高速、商周高速、大广高速、永登高速周口路段均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其中宁洛高速、永登高速周口路段影响较大。“最近两天情况稍有好转,烟雾影响最大的时间段是10月1日至10月4日每天16时至18时,这段时间,部分路段的能见度甚至小于10米。但由于烟雾属于小范围聚集,并未达到封闭高速的条件,所以我们并没有在烟雾影响最大的时间段内封闭高速公路。”
      针对烟雾困扰高速公路这种情况,市高速交警加强了阶段性巡逻,遇到能见度过低的路段,高速交警便在烟雾带附近手持反光牌提醒过往司机。
      市高速交警提醒司机,遇到烟雾笼罩降低高速公路能见度的情况,一定要放慢行驶速度,谨慎驾驶,必要时开启雾灯。
      另外,记者从市消防部门获悉,十一期间我市共发生7起火灾,其中1起由秸秆焚烧导致。

      烟雾将老病号呛进医院

   (晚报记者 王丽丽) 昨日,记者从周口市区多家医院、社区门诊了解到,秸秆焚烧产生的烟雾使前来就诊的呼吸道疾病和眼科疾病患者明显增多,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病患者均比平常增加了20%。病人多为老人与孩子。
      据了解,焚烧秸秆时,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指数将达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
      昨日上午10时,记者在周口市区文明南路一诊所看到,屋内坐满了患者。据医生介绍,比起往常,近几天大概增加三分之一因咳嗽、流眼泪等症状前来就诊的病人,其中以慢性支气管炎急发、哮喘病急发占多数,且以老人与孩子为主。焚烧秸秆产生的大量烟雾对眼睛有一定刺激作用,会加重一些角膜疾病患者的症状。有轻微眼部不适的市民,可使用一些防护性质的滴眼液。
      医生表示,在秸秆被焚烧的天气里,产生的烟雾轻则造成人们咳嗽、胸闷,严重时可能诱发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复发,有这类病史的市民尽量不要外出,即便出门一定要戴口罩,症状比较严重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他建议市民平时要多喝水,减少外出,上下班途中尽量戴口罩,阻挡住颗粒物的吸入。

  再现蓝天 仍需努力

      (晚报记者 张劲松) 秸秆焚烧为什么屡禁不止?到底该怎么治理才能取得明显成效?昨日,记者到市农业部门进行了采访。

      市农机局生产管理科科长薛兴华介绍,秸秆大量被焚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市农村能源和建材的构成发生了变化。以前秸秆是建房屋、烧火做饭的材料,现在农民盖房用砖瓦,烧水做饭使用天然气、液化气,秸秆的用途就不多了。于是,很多秸秆被丢弃甚至被焚烧。
      对与我市有关部门如何治理才能取得明显成效,薛兴华建议:首先,应以秸秆还田为主,提高大型拖拉机的实际保有量,加大秸秆还田机械的补贴力度,促进秸秆还田。其次,通过示范推广,提高秸秆的利用价值,比如:以秸秆为基础材料发展食用菌生产,加大农村户用沼气池的普及力度,把秸秆加工成饲料发展养殖业,以秸秆为原料发展造纸业,修建生物电厂消化秸秆等等。政府推动,企业带动,科学布局和扶持壮大区域性以秸秆为原料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秸秆产品市场,梯度开发形成“生产-供应-深加工-销售”这一完整的产业链,促进秸秆的有效利用。

  田间烧秸秆 仍是“进行时”

  (晚报记者 程文琰 实习生 车明芳) 10月7日傍晚,记者到东新区、开发区、搬口办事处的农田里进行探访。

      17时许,记者站在东新区周口报业大厦顶楼,看见东侧一块农田里燃起几堆火,浓烟升腾,气味呛鼻。农民把秸秆拢成堆点火焚烧,大火烧过之处,留下一堆黑色的秸秆灰(如大图)。

    17时30分左右,记者一行驾车沿周口大道向北行驶,发现沿途道路两侧的农田里,庄稼大都已经收割,焚烧秸秆的痕迹随处可见,烟雾始终在田里弥漫。在路上记者虽遇见了一辆禁烧秸秆流动宣传车。但不远处,路东农田里几堆秸秆却正在燃烧。路边一位老农告诉记者,那是葛湾村的地,“现在烧地锅的少了,也没有劳力搬运秸秆,烧了最省事。”在商周高速北收费站附近的农田里,也有几堆秸秆在燃烧。

    18时30分左右,记者来到开发区黄滩村,当时天已经快黑了,两堆燃烧的火很远就能看见。记者来到田里,见一位妇女正用耙子把干枯的玉米叶和树叶拢到一起,准备点火焚烧。“玉米秆我早就拉回家了,现在等着犁地,烧的只是掉下的叶子。”这位姓范的妇女说,村里每年都宣传禁止烧秸秆,所以周围乡亲都是将秸秆拉回家烧锅用,很少在田里焚烧。“那这弥漫的烟雾是咋回事?”记者问。“天快黑了,下雾了!”这名妇女欲做掩饰。她还告诉记者,她不知道秸秆除了拉回家烧锅和在田里焚烧,还有其他什么处理办法,村里也没有说过可以回收。

    昨日上午,记者先后到搬口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找相关人员了解情况,得知他们辖区秸秆禁烧的前期宣传做得非常充足,还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搬口办事处的刘主任告诉记者,办事处成立了领导组,干部包村到户,还与各村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制定奖惩措施。另外,办事处采用派宣传车、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形式宣传秸秆禁烧。秸秆不烧又是怎么处理的呢?刘主任介绍,该办事处一直向农民推广秸秆还田,另外还有几家养殖场,可以向农民收购秸秆。

    对于辖区内农田“起火冒烟”,市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的李副主任解释道:为了方便犁地,农民烧点儿玉米叶是不可避免的,但大面积焚烧秸秆的现象,在开发区很少见。关于秸秆再利用的问题,他说开发区农民处理秸秆主要有4个办法:烧锅、沤粪、制沼气和秸秆还田,但是秸秆还田投入高,很多农民觉得不划算。他还提出了几点建议,比如市里可以建立综合利用秸秆的大型工厂,有效组织收购,另外积极引进相关生产项目,利用秸秆进行新能源开发。(编辑:张康 审核:邝越)

责任编辑:(项城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