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市李寨镇是一个劳务输出大镇,全镇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2万多人,年创收近亿元。该镇靠管理凝聚人心、靠服务温暖人心、靠发展赢得人心,促使一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进行二次创业,推动了该镇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是靠管理凝聚人心。李寨镇外出务工人员多,分散地点广。首先,健全领导机制,成立李寨镇总工会和李寨镇防水防潮协会,由村支部书记或外出务工经济能人组成。同时,在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北京、太原、沈阳、深圳、济南等地成立5个流动党支部,形成“支部+协会”的管理模式,从而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及流动党员的管理,并给予资金雄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经济大户市、乡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官衔”,达到“管住一个人,激活一大片”的效果。其次,完善外出务工人员登记管理制度。由镇、村干部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详细登记,掌握每位外出人员的流出地、联系方式、经营情况等。第三,按照国家政策,对那些能够支持家乡建设的返乡人员,在其子女就业、责任田承包、宅基地安排等方面,给予优先办理。这些措施使外出务工人员“形散神聚”,镇、村用“绳”拴住了他们。
二是靠服务温暖人心。李寨镇对外出务工人员投入真情,与其培养感情。首先,定期与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沟通联系。每月坚持与在外经济大户联系一次,每年举办一次经济能人座谈会,征求他们对家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记住“家乡多可爱,应该富起来;故土多深情,不能继续穷”。其次,定点集中探望外出务工人员。在中秋节、春节等重大节日,该镇组织镇班子成员到流动党支部召开老乡会,为外出务工人员捎去家乡的特产和问候,向其介绍家乡的发展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第三,定时走访慰问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在家的亲人,热情接待返乡过节的经济大户,为其提供方便,使其倍感家乡亲切。同时,农忙时节,镇、村还组织助收队,帮助不能回乡的外出务工人员的家人收种庄稼。春节前后,该镇以镇党校为阵地,聘请项城市劳动局、项城市工会的工作人员,为外出务工农民开展岗前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培训,用“保姆式”的服务和真心“牵”住他们。
三是靠发展赢得人心。许多外出务工人员都说:“在家乡能干事挣钱,我们也不想往外跑。”李寨镇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村通了水泥路、吃上了安全水、看上了有线电视、用上了宽带网。在城镇开发建设上,该镇实施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效能管理,使李寨镇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河南省环境优美小城镇”、“河南省卫生镇”、“中州名镇”。许多外出务工人员纷纷打来电话,对家乡取得的荣誉表示祝贺。由于“回归工程”的实施,让多年不回来的外出务工人员主动与镇、村联系,回乡进行二次创业。(编辑:李 杰 审核:邝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