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旧居
(记者 张猛)12月14日,项城市文化局传来喜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在项城市水寨镇和秣陵镇新发现两处旧址。这两处旧址分别是抗日战争时期400名将士墓旧址和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旧居。
据介绍,抗日将士墓旧址位于项城市水寨镇以东,北距沙颍河河堤约100米处。墓地南北约74米,东西约30米,现为居民区。据文物人员介绍,1940年,日军占领淮阳后,淮阳县政府以及重要的机构南迁至沙颍河南岸的水寨镇内。朱集在沙颍河北岸,因国民政府军暂编五十六师三团的驻守成为当时抗战的桥头堡,抗战物质均从这里中转。1940年1月28日,日伪军集结2000余人对朱集发起进攻。当日上午9时,日伪军从东、南、西三方向包围朱集,日军首先以数倍的兵力向驻守在邵楼的一个连进行合围,连长李全声亲自执机枪,带领全连战士沉着应战,打退日军多次进攻,毙敌百余人。12时,日军用大炮击毁朱集南门,乘机冲锋。三团将士在徐春芳团长的指挥下集中炮火重创日军。激战到下午3时,终因兵力悬殊,弹尽无援,仅少数将士从水路撤回水寨镇,团长徐春芳以及400多名战士全部殉国。
日军撤退后,我方前来收敛将士的遗体,把将士的遗体安葬在水寨镇以东,北邻沙颍河,南靠老漯界公路的三角地带。墓顶树起一座高2米多的三棱碑,上书“陆军暂编五十六师第三团阵亡将士墓”。左右两面是:“永垂不朽”和“英风长存”。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因城市扩建,墓地被划成了宅基地,现有居民在其上居住。
此次文物普查,项城市文物工作人员还在秣陵镇发现一处清末时期的民居。据当地人介绍,这是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旧居。旧居位于项城市秣陵镇以东,西距106国道约1200米处,现秣陵镇小学院内。张伯驹旧居坐北朝南,灰瓦硬山式砖木建筑,两层小楼,面阔三间,东西长9.6米,宽5.4米,墙体厚60厘米。门窗檐下砖雕水波纹图案。东南角墙体有不同程度的破损,西侧窗户被改为小门,小楼现无人使用。该校老教师介绍,这座小楼在民国期间是张伯驹家一个药铺,张伯驹也曾在此小楼闲居。(责任编辑:高秀芬 审核:赵清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