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光林 通讯员 吴建成)
6月5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芒种。一场暴雨过后,路边的小草被冲刷得油亮油亮,大型联合收割机路旁“吼吼”而过,带来阵阵麦香……
记者走进项城市农村,看到这里的麦收已基本完成,往年三夏繁忙的景象被农业机械化替代,抢收抢种变得不再匆忙。
这天一大早,下了一夜的大雨戛然而止,天气逐渐放晴起来。在距离周口市区30公里外的项城市光武办事处彩虹社区,村民刘国富双手掐腰站在已经收割完的麦田中间,时而看看淡蓝的天,时而把目光转向眼前的麦田。这一片麦田里,有他一生的守候和无尽的希望。
一顶遮阳帽下的脸上时常挂着微笑,谈起当下的生活,今年68岁的刘国富一脸满足。“现在农民的日子多好过啊!种粮有补贴,耕种、收割有机器……”
其实,刘国富的身份有点特殊。在上世纪70年代,刘国富是一名人民教师。按照当时的条件,他们一家完全可以搬离农村,但他坚持把家安在农村。后来,刘国富退休了,他与老伴一直坚持住在农村,多年养成的习惯让他割舍不下自己的庄稼地。
刘国富每天早起后的第一件事,总是来到自家地里,看看庄稼长势,顺手拔几根杂草,再抬头看看天气……这一连串的动作,他从当教师开始,一直坚持到退休。刘国富说,从出生到人近七旬,自己从没离开过农村,土地是他一生的挚爱和追求。
两天前,他家的麦子已经收割完,正准备晾晒。
凌晨5:30,刘国富比往日早起了半小时,他要去地里看看是否可以播种玉米。
简单的洗刷过后,刘国富把一辆电动三轮车推出院子,拿起手机联系合作社的播种机,然后乐呵呵地给老伴说:“机手回话了,说11点到,现在还早哩。”
10:30,记者和刘国富一起,边聊边向地里走。放眼望去,记者发现,几天前农民一哄而上忙着收获麦子的身影鲜见,他们正或仨或俩一起在播种机械的帮助下种秋。不远处,拖拉机“突突突”响过,种下一行行新的希望……
“走,去我家地里!”刘国富指着挨边的一块地对湖北荆门的机手师傅说。在他的指引下,一台播种机径直向刘家的麦茬地驶去。
“突突突,突突突……”机械轰鸣着在他家地里来回穿梭。
刘国富看在眼里、乐在心头,他一边忙活着玉米拌种,一边高兴地说:“这收麦、种秋都机械化,咱农民日子咋会不舒坦呢!”(摘编:王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