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日报讯(记者 马四新 实习生 谢瑶) 他的事迹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上百家媒体报道;他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最美农民工校长”。他就是――项城市官会镇香港昌福学校校长马刚。11年来,马刚先后帮助400多名贫困学生圆了读书梦,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助学颂歌。
武而有德,放弃高薪职位回乡办学
1985年春,12岁的马刚进入少林寺习武,拜素有“铁罗汉”之称的少林寺武僧总教头释果林为师,在白马寺受戒,赐法名释恒彪,正式成为少林寺第三十五代弟子。
2001年春,马刚在香港代师传授“达摩易筋经”。其间,香港昌福房地产公司董事长何燕芳女士希望高薪聘请其为私人保镖。但马刚由于牵挂远在家乡的患病母亲,便婉言谢绝了。得知缘由后,何燕芳女士非常欣赏马刚的人品,决定资助他回家乡投资办学。
2002年春,香港昌福学校在项城市官会镇落成,成为周口市唯一的一所港资学校。昌福学校引入了海外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每年拿出经费重奖优秀生、帮扶贫困生,不仅大大缓解了当地政府教育投入的不足和农村孩子就学难的问题,而且其极力倡导的“尚学尚武”之风,把中华武德精神在武术之外发扬光大,更是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赞誉。
大爱无疆,11年资助贫困学生400多名
办学11年来,马刚花去100多万元,资助了400多名贫困学生和49个孤儿,让这些贫困学生和孤儿真切地感受到世间有情,人间有爱。
孙肖南,今年12岁,8年前妈妈离家出走,爸爸又身患重病,在医院接受治疗,由爷爷和姑姑照顾。马刚知道情况后,多次专程从外地赶回,去医院看望肖南的爸爸,每次都要送去医疗费。时隔不久,肖南的爸爸突然病情加重去世,肖南成了真正的孤儿。马刚轻轻拭去肖南脸上的泪水,对他说:“孩子,别怕,要坚强起来,以后,学校就是你的家,我就是你的爸爸。”
在昌福学校,有很多像孙肖南这样的孤残贫困儿童,他们都在心中称马刚为“爸爸”。40余名特困生,40余个辛酸的家庭,令马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说:“这是一群苦难的孩子,也是乐观向上的未来希望,我要努力工作,让这些苦难的小孩在学校找到温暖,得到家的关爱。”马刚表示,收留了这些小孩,就要对他们负责,学校不仅给他们免去所有学费和生活费,而且还要资助他们以后上高中,上大学,直到成人。
博大无私,打工挣钱“养”学校
近年来,由于善款投入多、每月开销大,资金短缺等制约着学校发展。学校教职工工资每月发放几万元;学校场地占地30多亩,每个学期租金几万元;40多名孤儿特困生免费上学、食宿,每月开支也很大,要想正常维持教学就要多补贴几十万元,所有这一切马刚都承受了。
为了学校和孩子,马刚四处奔波想办法挣钱垫付学校费用。他找来当地的农民工,组建了施工队伍,带头到各大工地,让着烟、低下头,乞求工地老板给活干,不管多脏多累,他都会接受。很多时候,工地上经常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为了多挣点钱,他和其他工人一起扛水泥、运材料、爬脚手架,实在累了,就躺在沙土堆上打个盹。这些年,马刚就是靠打零工维持学校的开支和贫困孤儿的生活费。挣到钱后,立即脱掉又脏又破的工作服,洗干净脸,买回孩子所需的东西,回到学校,满脸笑容地走进这些孩子当中。
就这样,马刚在“农民工”和“校长”的角色中不停地转换,十多年如一日,他一直坚持着。问起他苦不苦,马刚说,自己就是一个农民工,农民工不谈苦不苦,这些年已经习惯了。只要自己还有一点力量,他都会咬牙坚持下去,能走多远走多远,自己辛苦点没啥,只要孩子不苦,他就觉得值。(摘编:张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