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寨镇离退休老人盛燃诗词烈火
来源: 李寨中心校 时间: 2014-12-04 17:55:41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通讯员 薛存昌)目前,李寨镇有一群离退休老人,把自己晚年的一腔热血完全倾注在写诗填词上,李寨大地燃起了一摊熊熊的诗词烈火,声势之高,气魄之大,令人惊叹。
      自2007年李寨镇成立诗词研究会以来,该镇一些土著诗人已写出上千首诗词,酣畅淋漓地书写了李寨的乡土人情,激情饱满地讴歌了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业。诗词像甘甜的雨露滋润着全镇七万人民的心田,展示着离退人员夕阳余辉的灿烂。有诗赞曰:“诗词研究像灯塔,光芒四射照万家。夕阳光辉无限好,李寨大地遍彩霞。”
      李寨诗词研究会的烈火由离休教师魏景振点燃,现由退休教师卫明方、郭垣操持。他们为人谦恭,作事有一股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魏景振年老力衰后,他们狠力抓起接力棒,乘风破浪奋力向前,把一切困难都抛在脑后。他们说:工作时党发工资,退休后党发养老金,我们为党和人民都作了些什么?诗词研究会的成立,给他们构建了报答党和人民的平台,恨不能一个早上,把所有的离退休人员都以研究会为中心联合起来,拿起手中的笔,放开嗓子唱赞歌,把生命的最后一把力献出来。
      然而,大地上的路,总是平坦的柏油路少,坎坷不平的土路多。当他们走马上任,心怀热烈意愿去发展新会员的时候,遇到的总是冷面孔多,热面孔少。有一段时间,他们曾专职做这项工作,走东串西,闯南去北,口若悬河般说诗词的高雅,讲写诗填词的深远意义,可收效甚微。有些人被金钱俘虏,张嘴就问每月发多少钱;有些人麻将桌上的常客,老远就把手摆得像拨郎鼓;有些人认为诗词是文学的高雅殿堂,自己仅有的一点文墨,不敢肆意狂妄。卫明方和一个老同学邂逅相遇,谈入会写诗的事,也爽快答应了,但信息渺茫。10多里路,卫明方又进行一次家访。结果,累了一身汗,耗时大半天,口干舌渴地说古论今,谈情说义,也只写了两首顺口溜。更有甚者,有人竟对诗社嗤之以鼻,他们说中华自古是个诗国,写诗是天禀才子的事,研究会这些人也想写诗填词,我看咱李寨能出几个李白杜甫。
      发展会员难,筹钱编诗集更难。在镇政府和镇中心校的大力支持下,研究会办有内部诗刊《泥河风》,由于效果较佳,计划出《泥河风》精选本扩大影响。这是一项耗资较大的举措,需要向社会争取资金。卫明方、郭垣像和尚化缘一样深入到镇企事业单位,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单位钱也来得不易,宣传需要用一个漫长的反复过程,时刻把自己的感情控制在平和状态中,语言总是选择最亲切、最婉转、最准确的词汇,表情总是保持最谦和、最良善、最饱满的显露。
      皇天不负苦心人。《泥河风》的按时出版,“精选本”的庄严问世,今年历时四个月以“李寨颂”为主题举行诗词大赛的成功,诗词创作像敲响的洪钟,声浪波及全镇,在人们的心灵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击波,撞击着每一个人的心,妇女儿童都知道镇里有个诗社,都理解了诗词的重大社会意义,都有了对诗词的感情。郭王村有一个正在盖房的泥工,见了诗社的同志立即跳下来,先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后要求入会;很多离退休人员以入会恨晚的心情写出入会申请。
      目前,李寨诗词研究会已有27名会员,离退休人员占全镇离退休人员的五分之一。他们说,诗词创作,珍品是永恒的社会劳动,蜗牛爬过去还留下一道白印呢,人活在世上,不能来无影去无踪,他们要在有生之年里给下辈人眼里留点痕迹。他们努力学习理论,认真实践,争分夺秒地多写诗写好诗。卫明方半夜醒来,想起一首诗,“呼”地一声坐起来拉灯就写。老伴惊讶地问他干什么,他说写诗,老伴说他疯了,他说:“疯了,俺诗社的人都疯了。”许多教师也跃跃欲试地写诗填词,并把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自觉地灌输到教学中去,把诗词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田里。李寨镇的诗词创作,眼前红红火火,未来光芒万丈。(编辑:祁鹏飞)

责任编辑:(项城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