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县设市》之(二十一)浅谈改革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来源: 项城公众网|http://www.xiangcheng.gov.cn 时间: 2008-05-28 08:52:27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市政府办公室秘书科  张国强

 

我国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经济迅速增长,社会发展繁荣。但是改革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如何?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改革与创新相结合

首先看改革与市场创新。市场创新的主要内容是发展介于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市场、市场与政府之间多种形式的中介组织和多样化的经济手段,既能满足企业对各类服务的需求,也能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确保资源能够流向高效率的行业和企业。自下而上的创新,提升为规范化的制度与政策,是渐进式改革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今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浅层次的创新基本完成,深层次的创新需要勇气、信念和战略性的眼光才能完成。

其次看改革与制度创新。有利于制度创新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尊重地方和市场的首创。由于不同地方和企业面临的环境不同,要求地方政府和企业拥有更大的创新自主权,并允许多种形式的制度创新。二是创造企业和企业家公平发展的环境,包括合适的法律环境和适当的扶持政策。在这样的环境中,政府更多地行使裁判员的权力而不是教练员的权力。三是允许企业和企业家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合理的反应,当合理与合法发生冲突的时候,需要修改的是“比赛”规则,而不是“削足适履”。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是下一步改革的核心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改革的对象和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要求改革方式有一个相应的变化。

近三十年的经济改革,基本上采取了渐进式增量改革的方式。对自上而下的传统计划体制而言,渐进式改革顺序是逆向推进的。渐进式改革顺序是自下而上先改善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企业的改革改制),进而逐步调整扭曲的经济结构(如价格双轨制、要素市场的逐步开放等),让市场在政府允许的范围内发挥着调节作用。但是,渐进式改革还没有根本上触及传统的管理体制,传统体制的惯性仍然在不断制造出“不得不干预”经济的现象,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控制着整个经济的运行:一方面,政府部门仍然直接控制着土地和信贷这两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的供给;另一方面,仍然掌握着大量经济活动的准入权(审批经济仍然方兴未艾)和定价权(如利率、汇率、交通和能源等的定价)。

传统政府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追求的不是效率目标,而是诸如招商引资、高新技术、形象工程等数量目标,并通过直接控制信贷分配的方式将政府的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手段结合起来。第二,政府利用掌握的信贷和土地资源直接参与微观经济的运行,人为加大了市场的系统风险;政府控制下的准入权和定价权难以反映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扭曲了市场的价格信号,增加了投资的盲目性和风险;政府部门仍然垄断着宏观经济信息的发布,使市场难以形成一个理性的预期。第三,政府控制经济往往导致市场垄断和低效率,不利于平等竞争和制度创新,也不利于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完善。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划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将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与投资职能区分开来,将政府要实现的经济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手段区分开来。应该由市场而不是政府有关部门来决定什么样的经济活动最适合、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最有效、什么样的企业最有竞争力。将政府的投资职能从管理职能中剥离出来,这是将政府要实现的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手段区分开来的重要保证。政府的目标是全社会的福利最大化,至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由市场来决定哪一种手段或途径是最优的。只有在政府的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手段之间建立一个防火墙,才能防止政府在国际竞争力、高新技术、做大做强方面的冲动,减少不计代价的政绩工程。政府的投资职能可以以基金的形式来管理,如国有企业改造基金、中小私营企业促进基金等。以基金形式进行管理可以提高投资的透明度,防止政府的行政干预,同时还可以以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投资代理人和投资项目。

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精髓。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准入公平,二是价格公平。目前,影响公平竞争机制建立的主要障碍是吸引外资、保护国有企业及习惯于掌握分配资源的传统政府管理体制。

在经济改革初期,我国的经济资源(包括资金、人才和管理等)相当匮乏,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和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理所当然成为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事实证明,这样的改革策略是成功的也是必要的。一方面,吸引外资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稀缺的压力;另一方面,与外资一起进来的是同样稀缺的技术和管理。这二者与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但是,大力吸引外资也不是没有成本的。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做法必然要求以牺牲公平竞争为代价。在准入竞争方面,为了保护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的高收益,通常先对外资开放部分行业,而对国内企业特别是本地企业采取歧视的政策;将政府垄断的资源(如土地和资金),优先向外资企业倾斜。在价格竞争方面,当资源有限时,会通过扭曲市场价格的形式向外资企业让利(如降低土地出让价格、优惠贷款利率和低税收政策等)。

在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初期,由于市场机制还在初创阶段,国内企业的竞争还不是十分激烈,准入限制和价格扭曲的成本还不是很明显。随着国内企业的改制和竞争的加剧,这样做的成本越来越高。以牺牲公平竞争为条件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质疑。

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要求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第一,从单纯地对外开放到对内、对外同时开放转变,允许内外企业公平竞争;第二,让市场价格合理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并让价格信号决定投资方向。只有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才能使我国的经济最终走出计划经济的阴影,根本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即经济增长由市场主导而不是由政府主导。

实现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和谐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中国要实现与国际的“无缝”接轨,主要面临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提高市场运行的透明度、独立性和效率,降低市场的系统风险。市场系统风险下降以后,国外投资者投资中国所要求的回报也会下降,中国引进外资的成本将会同样下降。另一方面,中国要发挥国内资源的比较优势。经过近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国内资金的存量越来越大,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最具比较优势的资源仍然是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如何将国内外的资金与劳动力资源相结合,是与国际接轨时优先考虑的主要内容。

资金等物质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离不开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协调发展。尽管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将长期存在,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对劳动力的质量即人力资本的要求将不断提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增量的作用将逐步取代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人力资本的发展既包括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包括自我学习能力和向他人学习能力的改善、创造性工作环境的提供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

社会资本通常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历史、人文习俗、信任互助、守法,以及其他可以改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配置的正规与非正规的制度安排。以民间金融为例,民间借贷中的借贷关系通常是依靠社会资本来维持的,一个社区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商业关系都可以起到抵押品替代的作用,约束没有抵押品担保的商业借款行为。民间金融的积极意义在于,能够利于正规金融所不可能利用的资源,将信贷资源分配到各阶层的企业和个人。

                     

责任编辑:(项城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