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业专家谈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 市农业局 时间: 2011-06-10 10:29:11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通讯员 王立华)目前,我市麦收工作基本结束,秋种工作已经展开,市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领导组办公室、市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在认真分析我市气候、土壤等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意见,请农民朋友们参考借鉴。
        一、高质量播种
      1.播前灌溉。对于墒情不好的地块,在播前可灌水1次,以利播后种子发芽。结合灌水进行大田封闭除草。
      2.精选种子。选择具有良好播种品质、高产、稳产的种子。在播种前进行人工粒选,将病粒、虫蛀粒、小粒、秕粒和破瓣粒拣出。力争一播全苗,达到苗齐、苗匀、苗壮。
      3.种子处理。为防治蛴螬、地老虎、根腐病等苗期病虫害,可用辛硫磷或多菌灵拌种。也可采用根瘤菌拌种,若用根瘤菌拌种不能再拌杀虫剂和杀菌剂。
      4.播期。夏播大豆要尽量早播。
      5.合理密植。掌握两个原则。
      (1)品种特性。植株高大,分枝较多,株型松散的大叶型品种,种植密度宜稀;植株矮小,生长势差的品种,或植株虽较高,但分枝少,株型紧凑的品种,宜采用较大的密度。
      (2)肥水条件。同一品种在肥水条件较好时,植株生长繁茂,密度宜小;反之,肥水条件差,密度宜大。
      一般土壤肥沃、有灌溉条件的地块,亩留苗1.2~1.5万株。肥力中等及肥力稍差的地块,亩保苗1.8万株左右为宜。
      二、中耕除草
      中耕可以破除板结。疏松土壤,消灭杂草,加速麦茬等有机物分解。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旱时蓄水保墒,涝时散墒,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关系。促进根系生长和根瘤的形成,提高土壤肥力。大豆苗期中耕是促苗早发、培育壮苗的重要措施。大豆生育期内一般需中耕2~3次,第一次中深,以松土灭茬除草为目的,同时要带土压苗;第二次中耕深浅应视苗定.对旺长的苗可深中耕,对于不旺苗以松土、除草、保墒为目的,不必过深中耕;第三次中耕应浅,可结合培土进行,以松土、除草、防倒伏为目的。也可应用化学除草剂除草,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播后苗前进行一次土壤化学封闭性除草,将杂草消灭在出土前后。常用药剂和每亩用量为50%乙草胺乳油25~75毫升,72%都尔乳油150毫升,或48%拉索乳油200毫升,兑水公斤喷雾。
      三、科学施肥
      夏大豆播种时间紧,往往不施底肥,到大豆开花结荚时,很容易出现脱肥现象。造成叶子黄、长势弱、花荚少、脱落多。在大豆分枝期追肥对增花保荚、减少脱落、提高产量效果明显。根据大豆长势,一般在大豆分枝期每亩追施磷酸氢二铵10~15公斤或大豆专用肥15公斤。此外,在花荚期可采用根外追肥的方法喷洒微肥3次,每亩用尿素0.5~1.0千克、磷酸二氢钾200克、钼酸铵25~30克、硼砂100克,兑水50公斤喷雾。这几种微肥可混合喷或单独喷。喷洒时间以下午4时后为宜。
      四、灌溉与排涝
      大豆对旱涝灾害都比较敏感。特别是花荚期遇旱,若不及时浇水。就会导致花荚大量脱落,造成严重减产。据调查。在土壤墒情不足的情况下,花荚期浇水一般可增产15%~30%。在防旱的同时,也要注意排涝,尤其是降大雨后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积水过久伤根。
      五、摘心和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
 大豆摘心可打破植株顶端优势,控制营养生长,促进养分重新分配,增花保荚。控制徒长,防止倒伏,促进早熟,提高产量。据试验,大豆盛花期摘心可增产10%~15%。摘心在盛花期或终花期前进行为宜,一般摘去大豆主茎顶端15~2厘米即可。对有限结荚习性的品种和在瘠薄地上种植的大豆不宜摘心。为防止大豆徒长倒伏,对长势好的田块除摘心外,也可在花期或结荚期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化控,每亩用50克多效唑,兑水50公斤进行叶面喷洒。
      六、及时防治大豆害虫
      危害大豆的害虫种类较多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要根据虫害发生情况及时喷药防治。大豆生长前期注意防治蚜虫和豆秆蝇。防治蚜虫每亩用蚜虱净或吡虫啉50克,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豆秆蝇每亩用50%辛硫磷50―60毫升,兑水50千克喷雾。花荚期防治豆天蛾、造桥虫、豆荚螟。每亩用90%敌百虫60~80克或2.5%敌杀死乳剂30~4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
      七、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是实现大豆高产的最后一个环节,收获过早,干物质积累尚未完成,会降低百粒重或出现秕粒,影响产量和品质;收获过晚易发生炸荚造成产量损失。大豆适宜的收获期,因收获方法而不同,人工收获应在黄熟末期进行,机械收割应在完熟期进行。无论人工或机械收割最好在晴天早晨进行,收割后晒干脱粒。(审核:李华领 编辑:邝越 乔岩)

责任编辑:(项城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