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言---记香港昌福学校董事长马刚
来源: 市委宣传部 时间: 2012-11-08 10:10:33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朱亚洲 田磊)“少林寺俗家弟子”,“学校董事长”,“政协委员”,“包工头”“慈父”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称谓,却集中在一位名叫马刚的中年汉子身上。马刚--少林俗家弟子释恒彪,是我市官会镇香港昌福学校董事长。11年,400多名贫困学生,44个孤儿,100多万元,,见证了他在奉献爱心道路上的无怨无悔。带着对他的敬佩与景仰,我们走近了这位“最美少林俗家弟子”。
      少林弟子的故乡情
      时光追溯到2000年,在少林寺小有所成的释恒彪随团出访香港、澳门、台湾,开展少林武术文化交流,在此期间释恒彪不仅充分发挥自己的武术专长,以武会友,结识了“大傻”成奎安、施瓦辛格、吕小龙等国际著名影星,还广泛介绍家乡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通过宣讲博大精深的佛学文化,折服了不少港台商界、政界知名人士。
      2001年春,释恒彪在香港代师传授“达摩易筋经”期间,香港昌福房地产公司董事长何燕芳女士表示希望高薪聘其为私人保镖。但释恒彪由于牵挂远在家乡的患病母亲,便婉言谢绝了。得知缘由后,何燕芳女士非常欣赏释恒彪的人品,决定资助他回乡投资办学。
      2002年春,“香港昌福学校”在官会镇建成并投放使用,成为周口市唯一的一所港资学校,昌福学校引入了海外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每年拿出经费重奖优秀生、帮扶贫困生,这不仅大大缓解了当地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和农村孩子就学难的问题,而且还大力提倡了“尚学尚武”之风,传承了项城的文化。
      学生眼中的“慈父”
      学校成立后,每年都有近千名孩子在这里就学。其中,有不少孩子自幼失去了父母,大多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由于年老体弱,他们的爷爷奶奶根本无力照顾孩子们。
      “孩子们太缺少母爱父爱了!”释恒彪说,他对有这样身世的孩子更加怜爱,所以他会经常提着生活用品到这些孩子家中看望慰问,还免去他们的学杂费和食宿费。
      为了让这些孩子能够正常上学,昌福学校成立了关心贫困儿童办公室,指派专人负责贫困儿童的学习和食宿问题,解决了这些孩子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在校读书,远离饥饿和寒冷,享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王航宇,今年9岁,和7岁的弟弟王俊恒同在昌福学校学习。母亲嫌家穷,走了,父亲说是去打工,可一去两年多,杳无音信,兄弟二人只好跟着70多岁的奶奶过日子。当我们采访他们的奶奶崔桂兰时,老人泪流满面,激动的说:“多亏了马校长啊!要不是他,我们祖孙的日子就不知咋过去。孩子更是没钱上学,学校把学费给我们免了;没钱吃饭,让我们免费吃饭;孩子没衣服,又给我们免费发衣服。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马校长・・・”
      采访时,在赶上学校老师做家该,我们来到了一个10岁孩子的家里,孩子名叫时文博,母亲在他仅4个月时就离家出走,至今没有音讯。父亲几年前又因为出车祸去世了。从此,文博就与80多岁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家访中,当学校老师谈到他的母亲时,小文博立即跑到屋里,拿出一张不太清晰的2寸相片,上面依稀能看出一位年轻女子的面庞,大声地说,“我不是孤儿,我有妈妈,我的妈妈在这里!”说到这,泪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掉落下来。一旁的爷爷奶奶也跟着泣不成声。我们也不由自主地被他们所感动,马刚走上前去,搂着小文博说,“孩子别哭,我会帮你把妈妈找回来的!”看着哭的可怜的小文博,早已老泪纵横的文博爷爷说,“乖孩子,别哭了,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马校长,他是咱家的恩人呐!”
      马刚说,这些孤儿的确很苦,但还有比孤儿更苦的,学校里有兄弟俩人,大的王海生,今年6岁,小的王海俊,4岁,他们的父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一患病就打人,孩子的妈妈被打跑了,可怜的孩子跟着失去劳动能力的爷爷奶奶,不仅衣食没有保障,而且时不时还会遭到患病父亲的毒打,有一次,年幼的弟弟差一点就被发病的父亲打死在家中。采访中,我们见到了海生的奶奶,提起马校长,老人激动地说,“马校长是俺家的救星啊!”
      孙肖南,今年12岁,8年前妈妈离家出走,父亲又身患重病,在医院接受治疗,由爷爷和姑姑照顾。释恒彪知道情况后,专程从外地赶回,去医院看望了肖南的爸爸,并送去医疗费。懂事的肖南在一旁给爸爸擦拭眼泪,安慰起了爸爸,他说,“爸,我好好学习,以后不贪玩了,爸,别哭、别哭、别哭了!”小小的双手,拂去父亲浑浊的泪珠,也扶起了一家的希望。
      校园中年龄最小的叫马铭成,今年才5岁。在他一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后来母亲也走了,从此他和奶奶相依为命。在我们询问小铭成是否想妈妈时,他告诉记者:“妈妈走了就不想她了,我现在要在这好好上学,学校的老师都对我很好,我会听老师和奶奶的话,好好学习,长大了,好好报答他们!”质朴的童音诠释着这个世上最纯洁的真情。
      在昌福学校,像王航宇、时文博、王海生这样的孤残贫困儿童还有很多,他们都在心中称马校长为“慈父”。40余名特困生,40余个辛酸的家庭,令马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是一群苦难的孩子,也是一群乐观向上的未来希望,历经艰辛,他们必定学会坚强,历经风雨,他们必将绽放光芒,每每想到这里,马刚又充满了信心,他说,我要努力工作,让这些苦难的小孩在学校找到温暖,在学校找到家的关爱,马刚表示,我收留了这些小孩,就要对他们负责,学校不仅给他们免去所有学费和生活费,而且还要资助他们以后上高中,上大学,直到成人。
      不离不弃 让每个贫困孩子都能上起学
      昌福学校办学已经11年了,这些年中,每年都会有一批贫困儿童来到昌福就读,我们都无条件的接收了。我自己本身是一名佛门弟子,无论从义务上,还是从心里上都要去承担这一切,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同时也希望我这一点的绵薄之力能够影响社会上更多的人去关爱他们,去帮助他们,哪怕就是一声问候、一句关心、一片纸,我都要代表这些孩子感谢大家,每次说到这,马刚就会情不自禁站起来,发自内心的深深感谢。
  爱因无私而珍贵,生命因希望而永恒。一股股关爱的暖流,一份份真挚的情感,释恒彪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人间大爱,让这些留守儿童和失去父母之爱的孤儿们真切的感受到世间有情,人间有爱,他也以自己的善举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去关注、关心、关照这些可爱的孩子。
      采访中,当我们问及学校下一步的发展时,马刚闭口不谈。但一旁的高自宣校长告诉我们,马刚为了学校,一直很辛苦。现在11年了,学校一直是自筹资金谋发展。我们学校每个月支出很大,现有公办老师20多名,每月要发放一笔补贴资金;学校要满足正常教学,另外聘请了10多位老师,每月发放工资就是几万元;学校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安全,聘请了20多名后勤和相关人员,每月的工资也是几万元;学校场地占地30多亩,每个季度要支付几万元租金;40多名孤儿特困学生免费上学、食宿,每月开支很大;其他学生家长看到学校免费那么多学生,都不愿意按政府制定的学费标准缴纳学费,每个学生每学期要比官会镇其它学校少交500多元,按今年在校的学生估算,每学期学校要少收入数十万元,要想正常维持教学,就要多补贴几十万元。所有这一切,马刚都承受了。
      组建工程队 维持学校开支
      由于缺少资金,他跑贷款,贷不来,就带领施工队伍,在外地承接一些小工程,用包工赚的钱维持学校的正常开支。很多时候,工地上经常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为了节省成本,马刚都会亲自去干,扛水泥、运材料。再苦再累,他都坚持下来,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责任很大很大。如果不挣钱,学校里的40多名困难学生将会面临失学的危险。他常说,以后自己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只要自己还有一点力量,就永远不会放弃每一名困难学生,让他们在校的每一天都能够有饭吃、有学上、有书读。
     

      今年农历5月14日晚上,极度劳累的他在工地上睡着了,凌晨2点,马刚醒来,发现手机上有15个未接来电,打过去却得知母亲病故的消息。他疯狂的赶回去,只见到母亲手中紧紧攥着手机,口中似乎要说些什么,马刚当时痛苦万分,捶胸顿足,后悔不该离开母亲,连老人家临走前的最后一面就没见上,他觉得太对不起母亲了,让母亲在这样一个雨夜遗憾而终,他甚至动念头要追随母亲而去!可马刚最终还是承受了。他决定:在母亲孝心美德的感化下,他将用自己的一生把善爱、孝德传递下去,让这种爱影响到更多的人,愿天下所有失去妈妈的孩子,从此在心灵上不再感到痛苦和孤独。
   副校长刘国营说:“我们的董事长太辛苦啦!”有时我们会劝他,学校不是慈善会,我们每年能不能少收点困难学生,再这样下去的毫无节制的招收贫困儿童,学校的正常运转都成问题。每当谈到这些,马刚都会摇头拒绝,他说,没钱我可以去外边打工挣钱,自己就是再辛苦,但为了孩子,一切辛苦都值得。
      大爱无需言 只需要坚持
      马刚说,有些学生并不是真正的孤儿,但是他们比孤儿还要痛苦,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有妈妈,但是却被妈妈无情的抛弃。“我准备自己出钱在省级媒体上做个广告,帮助这些孩子寻找妈妈,目的并不是让这些狠心妈妈抚养孩子,而是希望她们能抽空去看看这些孩子,给这些孩子一些母爱,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安慰。”说到此时,马刚这个刚强坚毅的汉子竟然流出了泪水。
      大爱无需言。正是这种大爱,他连续被推选为项城市政协第二届、第三届委员、政协常委,先后荣获省、市级荣誉称号30多项。他的事迹被人民网,新华网、大河网等数百家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近期,光明日报、黑龙江卫视、浙江卫视、河南电视台等媒体要对他进行专访。
   回来的路上,我们同乘一辆车,马刚忽然注意到一个小孩在路旁边走边哭,他立即停车上前询问,得知小孩名叫马国旭,今年8岁,家住杨庄村,因为放学后等不到车,自己又回家心切,想步行回家,但是刚走了一会感觉太累,又加上迷了路才在路旁哭了起来。得知情况后,马刚立即让小国旭上车,把他安全送回了家中。“学校里的每位学生都是我的孩子,我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马刚说,每当回到学校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容,觉得自己就是再苦再累也值得,自己会把救助困难学生这项事业一直继续下去。
      据了解,自创办昌福学校以来,释恒彪一直秉承“立足农村,心系慈善,造福社会,不图回报”的宗旨,10余年来,已资助特困贫困儿童和学生400多名,累计资助善款100多万元。
   爱因无私而珍贵,生命因希望而永恒。一股股关爱的暖流,一份份真挚的情感,释恒彪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人间大爱,让这些困难儿童真切的感受到世间有情,人间有爱,他也以自己的善举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去关注、关心、关照这些可爱的孩子。

责任编辑:(项城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