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宏图蝶变(二)
来源: 青年导报 时间: 2011-07-17 20:07:56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巨擘名流

      在数千年的历史风云演变中,项城人才辈出、灿若群星。

南顿庙会

      项城的历史是厚重的。厚重的历史孕育着灿烂的文明。
      据史料记载,项城早在6000年前,已村落棋布,人口稠密。从现存的著名古文化遗址如:南顿故城遗址、高寺遗址、骨头冢遗址等,都出土了大量的文物。经考古分析认证,有龙山文化和裴里岗文化遗址,有夏商周和秦汉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证明,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在项城这块土地上耕作牧渔,繁衍生息,创造文明。
      作为中华民族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先民们一定是看中了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周朝初年这里就被称为项子国,春秋时鲁国占领项子国,改名项地。东周战国时期,楚灭鲁,楚襄王将项城定为陪都。汉初时汉高祖刘邦在此设置项县,南北朝时易名为项城县。此后,一直到199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项城县更名为项城市。
      改朝换代,斗转星移。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风云演变中,项城始终以富饶的土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百姓,其中名流世擘、文韬武略、人才辈出、灿若群星,如:西楚霸王项羽,《千字文》作者周兴嗣,民国首任总统袁世凯,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著名收藏家、诗词家张伯驹等。如今,回眸历史,再说起这些巨擘名流,当地的百姓依然兴致勃然、谈资颇丰。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出兵伐纣平定天下后分封诸侯,在颍水两岸分封了陈国、项国、顿国等诸侯国。后来,封于古项国的项燕、项梁、项羽家族,便以封地为姓长期在项城居住、屯兵,由此项燕、项梁、项羽家族便成为天下项氏最早的先祖之一,项城也就成为项氏祖籍的发源地。今天,在项城市李寨镇项营村项羽当年屯兵的遗址尚存。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千字文》流畅的行文、磅礴的气势、华丽的辞藻、丰富的内容令人惊叹,其作者周兴嗣就是河南项城籍人士。据说,当年梁武帝为教育子辈,令殷铁石在王羲之书写的碑文中拓下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供皇子们学书用。但由于字字孤立,互不联属,不好记忆,他就召周兴嗣嘱道:“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仅用了一个晚上,就编好进呈武帝。这便是传至今日的《千字文》。这篇流传千古的文章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农工、园艺、饮食起居、修身养性及纲常礼教等各个方面。融知识性、可读性和教化性为一炉,诵读一遍即感到文采斐然,合辙押韵,琅琅上口,易诵易记。梁武帝读后,龙颜大悦,兴奋不已。立即命令刻印,作为“诸王”的习诵课本,并刊诸于世,为初学者入门教本。从此,不仅中国帝王之家有了一本集识字、书法和思想内容为一体的启蒙读物,而且中国社会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也有了问世最早、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蒙学教材。

      ―――走进位于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村的袁世凯故居,历史的沧桑如同遗存的房屋一样斑驳。这所原占地270亩,共建成具有明清特色和传统风格的各式建筑248间,有10米多高的寨墙,如一座优美别致的花园,有6座炮楼及三道护城河的旧居,如今只剩下十分之一。就是出生于这所庭院的袁世凯在晚清的政坛上翻云覆雨,权倾一时,先后被李鸿章、维新党人、光绪、荣禄等重要人物所青睐,手握重兵而没有受到狡诈多疑的西太后猜忌,不断予以擢升,之后成为既做过总统又当过皇帝的项城名人。
      ―――袁世凯背负骂名,而他的孙子袁家骝因在物理学领域的卓著成就蜚声世界。袁家骝是袁世凯次子袁克文的儿子。袁克文因为写下“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诗句影射洪宪帝制,最后被其父软禁而失宠。袁家骝也因此远离北平,之后留学美国,成为国际一流的高能物理学家。袁家骝的夫人吴健雄也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勋章”,国际编号275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吴健雄星”。1973年袁家骝访问中国,带来当时世界上最新的核物理方面的信息。周恩来总理对袁家骝说:“袁家出了3个‘家’,你祖父是政治家,父亲是文学家,你是科学家,现在,袁家后人中又有了共产党员,你们袁家真是一代比一代进步了!”能客观看待袁世凯家族,也许周恩来是第一人吧。

      ―――国画大师刘海粟说:“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这里的他就是张伯驹。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的张伯驹也是项城人氏。他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曾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游春图》等。一件《游春图卷》使他从豪门巨富变为债台高筑,甚而被匪徒绑架、生命堪虞,犹称“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其传奇般的际遇,成为久传不衰的佳话。他不惜代价,甚至置性命于不顾以求保藏文物珍品,既是出于爱国至诚,也是基于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刻认识与由衷的酷爱。

美丽的学校

      项城名片

      走出厚重的历史,走进多彩的现实,记者被项城名片深深吸引了。

      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花。”“好,就叫莲花。”
      1983年, 当“莲花”作为周口味精厂的产品商标,带着芬芳,带着纯真,带着温馨,走向市场,走向千家万户时,谁也没有想到,在此后的数十年发展中,一年一个台阶、一年创造一个奇迹。不仅登上了中国味精行业冠军的宝座,而且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莲花”不仅成了全国知名品牌,乃至成为项城、周口、河南的一张名片。
      “在上世纪90年代,莲花味精企业集团每年上缴利税占全市财政收入的60%以上,成为财政支柱。由于莲花集团的带动,项城市实现了由农业型经济向工业型经济的转变。”项城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吴建成说,虽然进入新世纪以莲花集团为代表的项城工业经济跌入发展的低谷,但经过改制、重组后“莲花”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依然是一张醒目的名片。

      教育

      “微雨初晴望眼空,莲溪门外立春风。半湾芳草萦深碧,夹岸小桃放浅红。”今天再读清代诗人赞莲溪书院的诗,依然意境丰富、情趣盎然。
      位于项城秣陵镇的莲溪书院是原项城县清乾隆年间所创立的县内最高学府。据《项城县志》记载:知县梁作文为兴学育才,在城西南隅兴建此院。“凡乡之秀美而文者,自成人以及小子咸得攻诗书习礼乐,交相鼓励于其中。”如今,这里成为老城高中的校址(秣陵镇是原项城县老县城所在地),虽然红香绿荫,交映相辉的景观有所不同,可还是书香庭院,还传承着“兴学育才”的建院梦想。特别是近年来,这种梦想在整个项城大地蓬勃开花,而且开出了一朵被誉为“项城模式”的教育奇葩。
      “项城重教兴学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但项城教育成为一张值得骄傲的名片,主要是近些年的发展。”据教体局工作人员介绍,2010年普通高招,项城市考入清华、北大、港大有9名学生,综合排名再居周口各县市区首位,从而达到了“十连冠”。
      总策划/朱晓健 祝航  执行策划/李万卿 采写/本报记者 周晓伟  王向辉  韩静伟  丁振峰

责任编辑:(项城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