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余家杂技”诞生于我市秣陵镇,这一植根于民间,用肢体语言传递力量与美的古老艺术,历经二百多年历史风雨的打磨和洗礼,历久弥新,积淀了极为丰厚的杂技文化和催人奋进的杂技精神,并以其悠久的历史和"验、奇、巧、新、美"的艺术魅力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余家杂技源于清代。上个世纪70年代,在余家杂技的发祥地秣陵镇出土的西汉冥器陶楼,表现的正是中国杂技“弄丸”的演出场面。据余氏家族口头相传,清乾隆年间,穷困潦倒的余家上祖余思明,得祖传秘籍一册,上有30项杂技秘诀和图说,他苦心专研,终得要领。于是,立门户,招门徒,带领余家杂技班江湖卖艺,扬名立万。此后,余家杂技渐成体系,日趋成熟,后自为一家,代代相传。其独门技艺,在余氏家族子孙中已绵延传承十二代200多年。改革开放初期,从拉架车走村串户演出起步,到开汽车去城市广场专业大蓬表演,再到乘坐飞机赴国内外大中城市的大型剧院舞台演出,由余家杂技传承人组建的越野马戏杂技团常年活跃在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大中城市,还应邀出国表演,受到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众多国家的观众喜爱。
余家杂技门类齐全,节目阵容庞大,包括肢体技巧、耍弄技艺、乔装仿生、动物驯化、硬气功、滑稽、魔术等,来源于当地人们的生活体验,是从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民俗艺术,在久远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中国民间特色风格的节目内容和表现形式。余家杂技演出用的道具,大都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如锅、碗、盆、勺、桌、椅、几、凳,中国武术器械中的刀、枪、棍、棒等,都被余家杂技艺人用来做为道具,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杂技节目。余家杂技具有“兼容并蓄,自成体系”,节目能予观众以美之陶醉,险之刺激,力之颈健,诗之意境,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节目来自民间,源于生活,能体现豫东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坚毅勇敢的性格和勤劳智慧的美德,文化内涵丰富。
据余家杂技传承人余海功介绍,余家杂技现有本家兄妹6人,已传承十二代,有两百多的年历史,杂技保留的传统节目有“空中飞人、艺术吊环、柔术滚灯、马戏马术”等二十多个,这些节目追求“险、奇、巧、新、美”的艺术特色,达到稳重有险、常中有奇、平中有妙、险之刺激、美之陶醉、诗之意境的演出效果。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进一步光大和传承余家杂技,充分发扬这项传承千年历史积淀的独特技艺,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5年,由项城市越野马戏杂技团投资兴办成立了豫东最大的专业杂技艺术学校――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实现了“以团养人、以校促团、团校互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学校为杂技团不断输送着新鲜血液,使各分团充满着活力与生机。如今,学校已成功为社会输送500多名杂技演艺人才,走出了一条集教学、创作、表演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新路子。
余家杂技擅长以现代科技,展示传统技艺。他们的节目丰富多彩,功夫超常,品类多,难度大,平稳中有惊险,平常中有神奇,平实中有巧妙。不论大型杂技还是马戏、魔术,都蕴含着巨大的独特艺术魅力。
多年来,他们拿手的30多个代表节目,有硬功、软工、气功也有巧功,有高空表演,也有舞台百戏,招招出奇。如高空表演中的“空中芭蕾”,利用现代电动工具,将演员悬飞于空中,在多彩变换的舞台灯光照射下,演员用变幻莫测的优美舞姿,惟妙惟肖地再现出了“飞人”景观;柔术表演中的《滚灯》,演员形体端庄柔和,超乎常理,自然和谐。近期他们创新推出的《大飞轮》备受观众青睐,演出中掌声雷动,赞不绝口,常被作为压轴戏提升整台节目的艺术魔力,2011年9月在河南省第三届“百红奖”暨河南省第八届杂技大赛中,创新的空中节目《火箭飞人》荣获金奖。
目前, 项城余家杂技在余氏家族的努力下,正枝繁叶茂,空前兴旺,项城越野杂技马戏团在余家杂技艺术支撑下,正高速发展,冲向世界。2009年,项城“余家杂技”被河南省文化厅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采编:胡晓光 审核:邝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