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教育体育局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来源: 秘书科 时间: 2011-06-07 16:12:15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项政办〔2011〕30号

  项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转发市教育体育局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办事处,市政府各有关部门:

  市教育体育局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一一年五月二十四日


  关于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实施意见

  (市教育体育局 二○一一年五月十六日)

  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我市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市先后进行了两次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学龄人口流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农村在校学生数大幅减少,部分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闲置;另一方面,随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政策的落实,城镇中小学教育资源不足、班额过大的问题日益凸显。为适应和满足我市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需求,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意见》(豫政办〔2010〕143号)和《周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意见的通知》(周政办〔2011〕11号)精神,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科学论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工作方针,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布局、科学设校,正确处理好需求与可能、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围绕收拢农村中小学布点和城镇扩容建设两条主线,以寄宿制学校和中心学校为重点,与国家和省组织实施的一系列教育重大建设项目相联系,精心组织,全面规划,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建立起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中小学布局体系。全市城乡中小学布局结构更趋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

  (二)基本原则。布局调整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教育重大投资项目相结合,与人口变化趋势相结合,与薄弱学校改造相结合,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

  二、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

  (一)目标任务。本次布局调整全市计划撤并农村中小学校150所左右,用2年的时间完成。第一年完成80%,第二年完成20%。调整后全市农村拟保留小学200所左右、初中35所左右。

  (二)基本要求。农村初中布局调整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收拢,并向乡镇所在地集中。原则上5万人以下的乡镇、办事处设1所初中,5万人以上的乡镇、办事处可以设2所初中。初中规模一般应达到18个班,班额50人,校均900人。初中食宿条件一般应满足80%以上学生的食宿需求。对于起始年级不足百人或在校生不足300人等一些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的初中,原则上一律撤并,不再保留。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要依据市域村庄布局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相对集中、规模适度、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进一步调整撤并一些村小和教学点。要着重解决部分地方仍存在的村村办学的“小而全”问题。原则上5000人左右设1所完全小学,规模不少于双轨,占地面积不少于10亩,每个乡镇可设若干所中心小学,校址选择要兼顾区域均衡分布。中心小学要逐步建成寄宿制学校。原则上连续两年起始年级招生低于30人的学校撤并,在校生不足180人的学校撤并。为方便低年级学生就学,在交通不便或距离较远的村可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逐步在全市形成中心小学、完全小学、教学点相互关联的网络结构。

  城镇中小学布局调整重点解决学校数量不足、容量不够、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均衡、建设不配套等问题,统筹兼顾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原则上每1万人区域内建设1所24班规模的小学,每2万人区域内建设1所36班规模的初中。

  本次中小学布局调整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城区的主要任务是新建和改扩建学校、扩容增效。为保证布局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各乡镇一定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在保证入学率、普及率的前提下,既积极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又稳妥推进,注重方便学生就近入学,防止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等现象发生。

  三、工作措施

  (一)科学合理规划中小学布局。各乡镇、办事处要按照以上基本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和城乡规划,本着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在对本地区域内的地理环境、人口密度、经济条件和学校布局的现状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并妥善解决调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科学制定本地布局调整规划和分步实施方案。方案要详细具体、操作强,并明确保留学校、过渡学校和撤并学校。方案应于5月20日前上报市政府备案。规划和方案一经上报备案后原则上不得随意变动。

  (二)加大资金投入有效整合资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要求,市财政要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性经常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平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努力实现“4%”的目标;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支持力度;依法足额征收和管理使用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确保全部用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逐步提高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各项教育投资项目必须按照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实施。通过项目建设,改变农村中小学办学分散状况,努力扩大城镇教育资源规模。对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撤销的学校,不得再安排各项投资项目。

  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农村中小学资产属国有资产,撤并学校仍由当地教育部门统筹使用,其教学设备、仪器、图书要“物随生走”,归并到新校使用。校舍是宝贵的公共教育资源,在农村要充分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确实不需要的校舍,要按规定程序进行处置,处置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国库,支出按照履行职能需要由财政统筹安排用于布局调整中保留学校的建设,严禁私分或挪作他用,坚决杜绝教育资源流失。

  (三)合理调配安置中小学教职工。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后,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总量控制、城乡统筹、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合理调配安置中小学教职工。在市域内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互补余缺,对中小学布局调整撤并学校的校长和教职工要统筹考虑、统一调配,符合安置条件的要及时安置,不符合条件的要通过培训、转岗等办法,及时妥善安排。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机制,严禁空编不补和挤占、挪用、截留教职工编制。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运行。

  (四)建立中小学学籍档案管理系统。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学生流动和变化趋势,建立中小学学籍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学生流动情况,并根据学生流动情况,完善生均公用经费、“两免一补”等经费分配管理办法,做到“钱随生走”,减轻流入学校的经费压力,改善流入学校的办学条件。

  (五)大力加强寄宿制学校和标准化学校建设。把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和标准化学校建设作为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国家重大建设项目资金,采取新建、改扩建等措施,按照配套、安全、实用、经济的原则,依法保证学校用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建设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和标准化学校。为实现“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提出的宏伟目标,最近五年内,每乡镇每年至少要完成1所寄宿制小学、2所标准化学校的建设任务。要充分考虑寄宿制学校办学成本较高、教职工需求较多的实际情况,在公用经费补助、教职工编制核定等方面向寄宿制学校倾斜。

  (六)加快城镇中小学建设步伐。把中小学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均衡推进。要根据城镇区人口居住状况以及城市发展趋势,科学编制中小学建设布局规划。对城区规划预留的中小学建设用地,要核定用地位置和界限,严格加以控制,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侵占或挪作他用。凡新建居住小区,必须按照规定配套建设中小学校。房地产开发商要根据所开发建筑面积承担小区配套学校建设任务或捐建学校。要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老城区改造时,要规划扩建、改造一批城镇中小学校,努力解决大班额和生均占地不足问题。根据“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最近五年内在城区每年至少完成新建一所公办中小学,改扩建一所中小学的建设改造任务,以满足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需求。

  四、时间安排和实施步骤

  (一)2011年3月20日―2011年4月9日,做好组织机构建设和宣传发动工作。

  (二)2011年4月10日―2011年 4月30日,做好调查研究、合理布点、科学论证工作。

  (三)2011年5月4日―2011年6月20日,完成区域内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和实施方案,并制好平面图,市政府向社会公布。

  (四)2011年6月21日前,以市政府文件的形式,将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和实施方案报周口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上报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平面图和建设规划平面图。

  (五)2011年7月―2011年8月30日,完成80%农村小学的布局调整工作。

  (六)2012年完成20%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调整后全市农村小学保留200所左右,农村初中保留35所左右。

  (七)2011年―2015年,市区内每年至少新建、改扩建1―2所小学、1―2所初中和1―2所幼儿园,解决城区学校入学难、大班额问题。

  五、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是市、乡两级政府的法定责任,以市政府为主。市政府成立以邹洪市长为组长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并将2011年定为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攻坚年。各乡镇、办事处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各乡镇长、办事处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其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本区域内布局调整工作,合理规划,科学决策,认真做好撤并学校所在地群众的思想和稳定工作。分管教育的负责同志对布局调整的统筹规划、宣传协调、督促检查等重要环节要亲自抓,并及时妥善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要做好当地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工作,确保此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统筹协调,密切配合。教育部门要在政府的领导下,统筹中小学布局调整,搞好学校布点规划,做好师生的分流和教育资源的整合及校产管理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把中小学作为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根据城镇化需要,从城镇功能配套和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出发,会同教育部门搞好城镇学校布点;国土资源部门要根据“先学校用地、后开发用地”的原则,保障教育用地;财政部门要切实增加投入,支持城乡教育设施建设;编制部门要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满足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合理安排调配中小学教职工。

  (三)加强监督,严格考核。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市政府将定期对各乡镇、办事处及各有关单位负责的中小学调整工作进行督导评估,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实行责任追究,确保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如期完成。

  附件:项城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附件:

  项城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邹 洪(市政府市长)

  副组长:孙鸿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王红涛(市政府副市长)

  成 员:朱振华(市政府副秘书长、行政服务中心主任)

  付新峰(市政府副秘书长、应急办主任)

  闫跃东(市编办主任)

  刘海良(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韩卫东(市财政局局长)

  张领中(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张国旗(市人力资料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李树松(市教育体育局局长)

  郭 剑(市自然资源局局长)

  张锦忠(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李树松兼任办公室主任,张锦忠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项城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