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政办〔2022〕20号 项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项城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 规划》的通知
来源: 项城市人民政府 时间: 2022-07-16 17:05:06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项城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项城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根据《气象法》《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省建设的意见》(豫政〔2020〕41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豫政办〔2021〕82号)《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周政〔2021〕31号)《周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周口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周政办〔2022〕21号)等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环境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市气象局的正确领导下,项城市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推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福祉安康作出了积极贡献。气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台站建设及气象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气象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1.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持续提升。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准确率和提前量稳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机制进一步优化,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逐步提高,气象信息发布手段更加丰富,发布时效性不断提高,气象信息覆盖“盲区”逐步减少,公众气象科学素质、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均呈下降趋势。

  2.公共气象服务保障有力。公共气象服务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服务方式更加多元化,服务内容更加精细化,开展了春运、春节、两会、春播、中高考、国庆节等专题气象服务。服务产品更加专业化,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服务,并开展了小麦、玉米等农产品专项服务预报。气象科普工作成效明显。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技日等主题气象科普活动成为常态。

  3.气象为农服务成效显著。建成自动土壤水分站、农田小气候生态自动监测站,建立与各涉农、涉灾部门的合作机制,针对小麦、玉米等作物开展“靶向式”的气象监测和服务,联合开展农业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保障生态农业生产。开展重要农事季节、作物关键生育阶段的专项气象服务,加强对暴雨洪涝、高温、干旱等的灾前预测预警、灾中跟踪监测和灾后调查评估,强化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靶向式、智慧型、信息化服务。

  4.综合气象监测日益完善。布设更加完善的综合气象观测网络,完成部分区域站的迁移,新增自动日照计、智能视频天气现象仪、降水类天气现象仪等新型观测设备。完成了15个镇区域站的升级改造,新建4个自动土壤水分站、1个农田小气候站,提高了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质量,乡镇四要素区域站覆盖率达100%。

  5.气象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加强。完善了气象部门权责清单,加强防雷安全社会监管,常态化开展片区防雷安全检查和部门联合检查,依法依规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气象普法教育进一步增强,在安全检查期间、世界气象日和安全生产月等重要时节,开展专题普法宣传活动,将气象法律法规列入气象干部职工普法内容,利用“互联网+”多方位立体式面向公众宣传法律法规,公众法律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6.气象事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气象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气象防灾减灾、共推共建气象现代化的新格局。上级和地方财政投入快速增长,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进一步落实。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项城气象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的重要机遇期。

  1.机遇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指明了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战略重点。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科技创新,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气象服务体系,发挥气象事业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服务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粮食生产核心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对项城市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一系列更高的要求和任务。

  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气象工作提出新挑战。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暴雨、寒潮、大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广发、频发、强发、并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城乡生产生活秩序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风险。

  2.差距与不足

  监测精密方面存在短板。气象灾害多发易发区观测站网稀疏,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捕捉能力不足。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垂直连续观测能力不足。气候系统多圈层及其相互影响的动态观测缺乏,区域和城市碳监测能力不够。

  预报精准方面存在差距。高影响天气系统预报能力不足,极端性、突发性、局地性灾害天气的预警、预报准确率和提前量不能满足需求。基于影响的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发展缓慢。

  服务精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气象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机制有待优化,公共气象服务没有完全纳入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亟待健全。

  气象科技创新整体效能不高。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发生发展机理和预报预警的技术仍存在局限,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缺乏有效的气象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和高层次人才。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不够。

  二、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融入气象强省建设,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为谱写新时代项城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高水平气象服务保障。

  2.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服务人民。全力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着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气象保障能力,践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宗旨,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坚持科技兴业,创新驱动。突出科技引领,坚持创新在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气象关键技术支撑能力,切实提升气象为项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水平。

  坚持系统观念,协调发展。着眼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高度融入省、市重大发展战略,统筹全市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依法治理。发挥改革的突破性、先导性作用,优化气象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气象法治建设,全面推进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多领域合作,提高共享共用水平。

  3.发展目标

  到2025年,进一步完善全市综合生态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气象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稳步提升,灾害性天气预警精准水平和提前量大幅提高,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不断扩大,基于需求的智慧气象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更加完善,防灾减灾效益持续提升,基本建立“智联数据、智能观测、智慧预报、智惠服务、智创科技、智谋管理”的新时代气象业务技术体制,逐步构建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为鲜明特色的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展望2035年,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能力显著增强,气象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建成气象强(县)市。

  三、主要任务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气象服务、业务、科技和治理四大体系,更好地发挥气象的基础性、支撑性、先导性、公益性作用,全面提升我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一)完善保障有力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

  1.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完善市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运行机制,强化组织领导、指挥调度、综合协调等职能。整合防灾减灾资源,完善多部门共建共享合作机制。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范围、认定流程、气象灾害防御责任等内容,实现气象灾害重点单位管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2.提升生态文明气象保障能力。拓展完善现有气象站网生态气候观测能力,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敏感区等的生态气候观测网。提升人影业务能力,强化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开展生态遥感业务应用,完善环境气象业务,建立气候资源分析与评估业务,建立生态气象业务。建立完善气象灾害对生态系统影响评估、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等生态气象业务服务体系,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3.提升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强化重要农事季节服务能力,针对农业生产各环节和农作物关键生育期气象服务需求,做好春耕春播、秋收秋种等关键农事季节以及农业灾害性、关键性天气影响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等级预报和影响评估业务,提高农业趋利避害的能力。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气象服务水平,开展农作物的种植区划、农业气象风险区划、农产品品质区划。

  4.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健全城乡全覆盖的气象服务体系,综合利用各种传播载体提供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精细气象服务。发展基于需求和位置的精准智能公众气象服务,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强化雷电灾害风险区划、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雷电防护技术研究等基本业务。加强防雷公共安全监督,强化防雷减灾社会管理,切实维护防雷公共安全。

  5.提升专业气象服务能力。推进专业气象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加强交通、水利、生态、农业、林业、旅游等重点领域专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增加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服务针对性,满足各行业专业气象服务需求。深化部门合作,建立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部门合作机制,建立重点行业气象服务技术规范和指标体系,开展基于天气影响的行业气象服务业务。发展以气象数据为核心的专业气象服务,提升产品专业水平。推进专业气象服务规模化集约发展,资源要素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集约,提升专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

  6.提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满足各涉灾部门实际需求,建立完善应急救援预警与靶向式精准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整合、扩大预警信息短信发布渠道,建立完善全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运行管理机制。

  (二)构建全时全域全要素的精密气象监测体系

  1.提升基础气象观测能力。发展综合、智能、协同观测业务。拓展气象观测项目,开展大气成分观测等。提升气象观测站观测设备智能化水平。建立常态化设备更新机制,升级气象应急观测装备,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提升气象观测装备保障能力。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

  2.强化专项气象监测网建设。加快推动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进程,开展多种观测要素的自动连续监测,实现人工观测向自动观测的转变。升级现有土壤水分观测系统,插补建设遥测式区域土壤水分监测系统。完善农业、生态、交通、能源、旅游等专业气象观测网。

  3.提升观测装备保障能力。提高观测装备技术水平。加强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可靠性的新型地面气象观测装备的本地化应用,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气象要素判识和遥感图像识别的应用。健全观测装备保障体系。分类推进观测装备的社会化保障,并加强监督管理。推动以自动化观测为重点的考核转变,以质量管理理念促进管理方式转变,促进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

  4.建设安全高效的安全信息化体系。提升信息网络安全智能性。按照网络安全法和等级保护要求,根据分区防护需求部署安全基础设施。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和预案,建立和完善保障气象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升级改造气象信息系统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气象网络监控系统以及可视化运维管理平台。实现通信业务全流程监控。强化网络、数据和业务一体的整体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体系。提升综合气象信息化水平。升级气象通信网络,广域网连接带宽达到100Mbps。融入物联网、5G、北斗等最新通信网络技术,提升气象数据采集、传输各阶段的流转效率,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业务流程。

  (三)完善协同高效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1.完善县级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以业务需求为导向,以业务能力提升为目标的研究型服务型业务体制,制定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政策,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增强创新活力。坚持面向现代科技前沿、面向社会重大需求、面向气象现代化主战场,坚持聚焦气象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探索建立市级科研新模式。

  2.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率作为检验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的重要内容,加快科技资源、科技成果向提升气象业务能力和服务效益的有效转化。

  3.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研究型服务型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综合气象业务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大规模开展各类岗位培训、转岗培训、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培训,为基层综合型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四)构建规范有序的现代气象治理体系

  1.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重大战略气象保障职能。深化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重构集约贯通的业务流程,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气象服务,发展研究型业务。深化气象管理机制体制改革,推进气象“放管服效”改革。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加强行业社会管理,推进行业气象协同发展,构建竞争有序的现代气象市场体系。

  2.加强气象法治建设。加强气象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落实地方气象法规制度。全面推行气象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推动气象法治文化建设,强化法治宣传的精准性、实效性,不断提升气象法治宣传效能。加强基础性、关键性气象标准制定,推进“开门制标”“开放贯标”,促进气象标准的多元参与。

  3.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依法全面履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深化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实防雷安全监管责任,推动建立政府防雷安全责任体系。加强对防雷检测资质单位管理力度,规范防雷检测技术服务市场。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四、重点工程建设

  1.精准化气象防灾减灾工程

  以气象监测服务精准化为核心,健全立体化、精细化、智能化、全天候综合观测及信息保障体系,完善精准化气象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建立完善精准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升气象灾害防御的预警时效和预报精度,提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现代交通、旅游、乡村振兴、能源供给、物流业发展、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等能力。

  2.气象现代化持续提升工程

  实施台站提质行动,实施极端气象灾害防御和应对科学普及工程。建设气象科普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可视化平台。打造长期稳定、科技型与生态型的新型气象站,实现台站基础设施、仪器装备、技术人才、气象文化、党建阵地等协调发展,建成适应需求、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科技台站、美丽台站、文化台站。

  3.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广覆盖立体化的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建立高时效性的监测预警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与市级预警发布平台的有效对接。强化气象与自然资源、应急、水利、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部门预警信息接入、发布及共享,建成预警信息发布渠道资源池,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及研判分析一张图、预警信息发布与服务一张图,形成稳定、迅速、广覆盖的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手机短信全网发布机制,实现基于气象灾害影响区域的预警信息全网精准发布。提升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能力。

  4.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继续提升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能力。升级完善高标准农田自动观测系统,建设完善高标准农田智能化生态气象观测站、AI智能病虫害监测站、作物气象自动观测站,提升面向农业全产业链的气象服务有效供给能力。

  5.人工影响天气提升工程

  依托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周口项目,推进标准化、作业装备自动化和信息化作业站点建设,增强人工影响天气在抗旱防雹、生态修复、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的趋利避害作用,提升气象保障现代农业生产、农村综合防灾减灾、美丽乡村建设和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市县作业指挥一体化、可视化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和安全管理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气象事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突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升政治能力,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健全协调机制。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完善规划有效实施的组织保障机制,确保全面履行职责。

  (三)强化资金保障。坚持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突出解决气象事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等资金保障问题,确保任务落实。

  (四)严格考评督查。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制度,健全规划实施评价标准体系,将规划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年度进行检查考核。建立规划实施检查机制和评价机制,提高建设质量,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项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28日印

责任编辑:xcs